佛教经典∣《入法门论》科解

《入法门论》科解(二十一):菩提心之修习

阿王诺布帕母

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
一、释义:(P.327)

(一)求真道之心

(二)求正觉之心

二、分类:(P.327-328)

(一)缘事菩提心:以四弘誓愿为体

   1. 众生无边誓愿度―摄众生戒―恩德之心―缘因佛性―应身菩提之因
   2. 烦恼无边誓愿断―摄律仪戒―断德之心―正因佛性―法身菩提之因
   3. 法门无尽誓愿知―摄善法戒―智德之心―了因佛性―报身菩提之因
   4. 无上菩提誓愿证―前三行愿具足成就,证得三身圆满菩提

(二)缘理菩提心:

   一切诸法本寂灭,安住于此中道相
   上求下化成愿行,是为最上菩提心

三、简别:(P.332-334)

(一)四梵住:随喜随悲,有相之因;助离苦境,非为究竟--→必备资粮

(二)菩提心:深观苦源,我执故苦;助离苦因,究竟常乐--→发心本因

四、修法:(P.335-338)

(一)严守戒律:依教奉行无非念,无恶与他菩提基

(二)具信愿力:谨慎无明造业罪,坚信誓愿得佛果

(三)断除我执:我执惑业入轮回,深观过患必断离

(四)修四梵住:非图名利违心为,自然无相真受用

(五)必具三德:行愿胜义三摩地,圆满二利无上觉

五、正行:(P.329-330,P.331,P.339-342)

(一)相应合缘:因材施教,善巧说法,方便引度,令悟本性

(二)不轻小乘:大小二乘,悉为证位,从戒而行,自度度他

(三)世法起修:世间微事,谨防差失,不伤害他,严己宽人

【注】
  菩提心行相:
  一、行愿――修习之人,常怀如是心: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,观十方含识,犹如己身。
  二、胜义――观一切法无自性。
  三、三摩地――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。一切众生本有萨埵,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,诸佛大悲,以善巧智,说此甚深秘密瑜伽,令修行者,于内心中,观白月轮,由作此观,照见本心,湛然清净,犹如满月,光遍虚空,无所分别,亦名觉了,亦名净法界,亦名实相般若波罗密海,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,犹如满月,洁白分明。

  参考题目

(菩提心之修习)

1. 何谓缘事菩提心?何谓缘理菩提心?(P.327-328)
2. 发菩提心宏扬大乘是否有轻贬小乘之意?(P.331)
3. 为何四梵住之修习并非是真正究竟之菩提心?发菩提心者非于此即宽慰,为什么?
  (P.332-333)
4. 试说明修习菩提心之法。(P.335-337)
5. 修习菩提心者必具那三德方可获之无上觉果?(P.337)
6. 世间法之为实为菩提心修习之基因,试述其义。(P.339-341)

返回目录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